?
2021-05-19
隨著科技發展,無線監控變得越來越普遍。無線監控的傳輸方式其實有很多種,比如3G/4G/5G、WIFI、無線網橋等等。其中,無線網橋的使用也是很多的。無線網橋又稱CPE,可用作無線網絡的橋接,一般在安防監控等應用環境十分普遍。在景區公園、車站廣場、港口碼頭、森林防火、電梯小區、隧道工地等無線監控的場所經常被用到。前面,我們專門有文章介紹過無線監控系統中無線網橋的橋接技術。
那么,在越來越普及的無線監控的需求和影響下,如何選擇用作無線監控傳輸的無線網橋則成了工程用戶的一大難題。市面上五花八門的無線網橋,進口的國產的,貴的便宜的,讓用戶挑花了眼。到底工程用戶應該如何選擇合適的無線網橋呢?下面就來介紹下無線監控系統中無線網橋的選擇的要點。
1、頻段
無線網橋根據頻段可劃分為2.4GHz 網橋和5.8GHz網橋。兩個頻段的網橋分別有自身的優缺點。2.4GHz無線網橋是主流頻段,兼容性和繞射能力都比較好,但是抗干擾能力較差。5.8GHz頻段較為純凈,抗干擾能力比較好,傳輸距離也較遠,但是繞射能力差。
用戶根據實際應用場景選擇網橋的頻段,比如野外遠距離作業時選擇5.8GHz網橋,電梯監控選擇2.4GHz網橋。有些場景也需要用到兩個頻段的網橋才能發揮最好的效果。
2、芯片
芯片是無線網橋非常重要的硬件部分,影響著無線網橋的穩定性。在選擇的時候,盡快選擇優質芯片的網橋產品,比如室外無線網橋系列,功能強大,速率穩定。
3、傳輸速率
無線網橋的傳輸速率也有不同的選擇。從150Mbps到900Mbps不等。具體用戶可以根據工程需求來進行選擇,例如需要高清的無線視頻監控傳輸的當然要選擇無線速率比較高的無線網橋。
4、天線
無線網橋的天線也分幾種,有全向天線,定向天線之分。天線的增益與無線網橋的傳輸性能息息相關。有遠距離傳輸需求的用戶需選擇增益較高性能較強的無線網橋來確保傳輸。
5、供電方式
無線網橋的工作環境通常會涉及到室外一些復雜的環境,比如森林、港口、隧道等地方,所以供電是個較為麻煩的問題。選擇支持PoE網線供電的無線網橋可以很好的解決這個難題。
6、傳輸方式
無線網橋一般有三種傳輸方式,一對一、多發一收或者中繼的方式,在多個點獨立發射的環境下盡量采用多發一收的傳輸方式。使用無線網橋產品,您不用擔心帶寬、延時等問題,多發一收是完全可以滿足條件傳輸的,圖像效果及質量跟有線的傳輸方式是一樣的,無延時、無衰減。
7、性能穩定性
和所有的無線網絡設備一樣,無線網橋的性能穩定性也十分重要。如果網橋一會兒卡頓、一會兒丟包、一會兒斷線,那么根本不可能建立一個可靠穩定的監控傳輸。
無線網橋的穩定性和產品硬件有著直接的關聯,包括芯片主板、元器件等等。當然網橋的安裝也十分重要,安裝的好,網橋的性能才能正常穩定的發揮。
8、傳輸距離
用戶購買無線網橋做監控工程,目標傳輸距離是不同的。近一點有3-5公里,遠一點有50-100公里不等,用戶要根據自身工程的目標傳輸距離來選擇合適的無線網橋。
以上8點考慮到,再結合工程的實際情況,實際地理環境等因素,就一定能選擇符合要求、適用性高的無線網橋設備了。
友聯哨兵無線高清國網電力雙4G智能AI布控球
友聯哨兵無線高清國網電力雙4G智能AI布控球 黑光原彩 | 紅外夜視 友聯哨兵移動監控布控球,主要用于視頻監控、取證,采用蓄電池為主供電的模式,無線網絡傳輸,啟用流程簡單,擺脫繁瑣的選址操作 ;用戶提供高清、流暢、穩定的視頻效果,可實現存儲、傳輸、定位、對講等功能,并支持人臉車牌識別、安全生產行為分析、目標檢測AI智能視頻算法,實現多智能化管控。整機投入使用,無需拆裝,縮短工期;一次性費用投入,多場景反復使用,獲得更大投入產出比;根據項目進度更改部署位置,使用更靈活;易于擴展新功能,兼容性更強。友聯哨兵5G智能AI無線高清電網電力布控球
友聯哨兵5G智能AI無線高清電網電力布控球 友聯哨兵5G智能AI無線高清電網電力布控球,主要用于視頻監控、取證,采用蓄電池為主供電的模式,無線網絡傳輸,啟用流程簡單,擺脫繁瑣的選址操作 ;用戶提供高清、流暢、穩定的視頻效果,可實現存儲、傳輸、定位、對講等功能,并支持人臉車牌識別、安全生產行為分析、目標檢測AI智能視頻算法,實現多智能化管控。整機投入使用,無需拆裝,縮短工期;一次性費用投入,多場景反復使用,獲得更大投入產出比;根據項目進度更改部署位置,使用更靈活;易于擴展新功能,兼容性更強。全地形智能移動巡檢機器人UL-RobotN14
全地形智能移動巡檢機器人UL-RobotN14 UL-RobotN14全地形智能移動巡檢機器人是一款新一代野外作業機器人,無需人員值守。憑借四輪獨立伺服驅動系統與ARM控制架構,四個輪子均可以獨立控制速度。支持巡航點設置和繪制功能、軌道點設置功能和軌跡錄制功能、激光末端定位功能、激光自動回充功能以及高精度2d地 圖建立(包含增量地圖功能)等。重新定義了復雜環境下的自主監控標準,其突破性的運動控制系統,配合激光SLAM建圖與增量50萬平方米以上的地圖技術,使設備在油田、農場、工業園區等場景中展現出卓越的適應性。